来自越南的 Maxk Nguyễn做了一组作品叫《Saigon Emoji》。他把简单的数位图画和生活中那些大叔大婶、老街旧楼结合在一起,竟意外的产生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效果。
最初被他吸引的,是下面这几张图:
👆
草间弥生深度患者的卖菜大妈
戴着斗笠正在叫卖着面前篮子里的“赞”和“比心”
在浅浅的鹅黄色背景下
大妈胖嘟嘟的脸看起来神似《鬼子来了》里的八婶子😆
👆
当然,趿着拖鞋的摩的大叔也不会少
👆
还有满“赞”而归的李大婶和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张大妈
👆
超载的电驴显示主人的真实身份:Superhero
(雨披是他的隐身披风)
👆
大卫和清洁阿姨团购的同款智能软件
这些日常和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Emoji重叠在一起毫不违和,带着烟火气,很幽默。
那么,让我们和emoji一起创作吧!🎨
不过,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在对待Emoji这件趣事上,可没有牛津词典那样的“正襟危坐”。Emoji这个新生的语言符号,正在被全世界有创作力的人们不停的“玩坏”着。时尚圈、艺术圈、科技圈...
当然,“玩坏”只是通俗说法,既然和艺术有关,我们也可以装X的叫它们为“二次创作”或者“权冲(充)艺术”。比如:
乌克兰艺术家Nastya Nudink
对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作品的二次创作
▼
Déjà-vu感仍在,霍普看了也点赞
还有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2013年最值得Follow的30个相册之一
▼
And...
《NEW YORKER》
▼
Fred Benenson2012年为纽约客制作的Emoji封面
以及文章开头就提及的越南艺术家小马。
除了街上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群,他还把Emoji和互联网的通用符号放在了老房子和一些日常里。
不过,当现实和虚拟重叠,这些照片里的世界,倒是莫名的多了些无趣和寂寞。
不过,从Emoji诞生以来,或者说是从互联网诞生以来,“表情包会破坏真正的沟通”的声音就一直不绝于耳。
连Emoji的创始人栗田穰崇都曾公开表态:“虽然现在Emoji很火,但大家习惯把Emoji和文字放在一起使用。这样只会减少文字交流,增加人沟通的惰性。”
尤其是在我们的沟通不仅仅是用Emoji,而是把“必须使用表情”作为网络社交的潜规则的时候,深层次的思想交流空间注定会变得狭窄——Emoji似乎已经渐渐的背离了它作为“帮助人们沟通感情”的设计初衷,让人们越发疏离。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方式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比如:
我们已经渐渐习惯用软件交流而不是面对面📲;
新时代判断修养的标准之一,是看一个人是否会在聊天的时候放下手机🔨;
成天和你斗图到深夜的好兄弟,晚上约个饭却貌似无话可说;
而爸爸妈妈好像永远都不太能get到Emoji的微妙,和,是家人群里的热门表情......
不过,在每一个新生事物诞生的时候,总会有人叫好也会有人唱衰。就像当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铁路会取代镖局、电灯会取代蜡烛。而那些习惯把人类的坏毛病委罪于互联网的人,也总感觉多少有点避重就轻,揣着明白装糊涂——
毕竟,互联网也好,Emoji也好,AI也好,它们被设计出来的初衷并不是奴役人类,而是为人类服务的。
所以,我倒是觉得:
和你说话时刷着手机游戏的人,即便没有手机,估计他也不太懂礼貌;
成天插科打诨一口一个“老铁666”的人,即使没有互联网,也未见得会说得出什么新颖有趣的话;
而那些没有Get到表情包微妙之处的长辈们,要知道,直到人到中年,他们才不得不重新学习一套全新的语言系......
就像那句著名的话:枪不杀人,人才杀人。同理,不是互联网让人类变成智障,而是懒惰、依赖,和不自律在毁掉你的生活。
那么,“表情包会影响真正的沟通”这件事情,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二毛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