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微信iOS 8.0.3版本正式更新,用户表情包的上限变成了999个。作为一个用户基数达亿级的软件,微信表情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调整,都会引发舆论浪潮。
当代年轻人在线工作在线社交,一言不合就开始“斗图”,表情包早已成了社交必需品。不少年轻网友表示:我的表情包终于能装下了!
视觉中国供图
截至2021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70.4%。网络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
表情包从最早的ASCII符号、颜文字、emoji表情进化到今天的魔法表情、GIF动图,无疑已成为一种与语言并驾齐驱的交流方式,也可称其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本正经的文字或许不能让手机那头的人领悟到此刻“我”的心情,但表情包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情感表达,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边界。
在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刚加微信时,一句“你好”常常跟着可爱笑脸,它既可以作为打招呼的表情单独使用,也可以替手机这头的用户传达“很高兴认识你”的潜台词。
当你想表示感谢或表达对对方的钦佩时,“抱拳”表情是一个老少咸宜的常用选项。此外,“玫瑰花”和“爱心”也是常用表情,很多人会连发三朵玫瑰以示“非常感谢!”。
而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通常会出现在公司领导与下属的对话中,除了代表一句“辛苦了”,更能体现出对下属工作的满意。
在网络社交中,表情包作为一种常规的表达方式,既是跨越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的通用语言,也在不断制造出分歧、衍生出特殊涵义。表情包的“文化差异”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大多数聊天软件中自带“微笑”的小黄脸表情。
原本它象征着友好,在年长一辈人眼中只是一个礼貌的微笑,或代表了“已阅”,但在年轻人眼中,这个笑容则有了讥笑的含义,增加了点莫测的味道。“呲牙”小黄脸原本纯粹地表达心情愉快,但在“Z世代”小朋友心中,潜台词则是“耻笑,羞辱,嘲讽”之意。
小年轻们发送“心好累”“我累了”的表情包,本是想表达郁闷之意,父母却会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不要熬夜,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感到“鸡同鸭讲”的孩子们只能点开软件里的“破涕为笑”表情,对父母的一片关爱回答“好的,嗯嗯”……
随着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网络交流中的代际差异越发明显。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群体虽然有点无奈,但仍会包容;中老年人虽然被动接受,但仍会学着去交融。
不同年代的人群使用表情包,在风格和审美上也有极大差异。60、70后多会使用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表情,而年轻人更偏向于使用相对隐晦的表情。
很多五彩斑斓鲜花簇拥的动图,是两代人默认的家族群专属GIF表情包,而简短文字做成的表情包,一般只出现在年轻人的对话里。随着网友热衷自制“图案+文字”的表情包,表情包也逐渐拥有了圈层化的含义。
相处多年的闺蜜们可以互相制作对方的丑照表情包,哈利波特迷之间发起咒语“一忘皆空”得心应手,电竞游戏的“死忠粉”们也可以拥有游戏人物的表情包。
前段时间,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杭蕾突然发现同事之间开始使用老总的照片做成的表情包,所有表情里大家最喜欢用的是老总身着西装正襟危坐开会时的一张照片,配文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而老总看到自己本人的表情包时,也只是会心一笑,说了一句“谁做的呀?”此时此刻的表情包,不仅代表了不同社交语境中的含义,甚至从某种角度上彰显了企业文化。
信息发展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更多了包容、多元,也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催生出了新的社交规则。丰富多彩的表情包,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娱乐工具,更多地成为新媒体文化潮流中的一种情感符号,一种新的文化载体。
它们悄然拓宽着言语的边界,以另一种方式制造语言、创造表达。但资深网友对使用表情包也有一句忠告:谈工作时用文字,动感情时发语音,能面对面更佳。毕竟,再厉害的表情,也赶不上当面的一个微笑呀!
【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rui
来源: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