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ji,尺寸是12×12像素,手机每发一个,就会花去2字节流量——Emoji便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世界里。
Emoji是日语“绘文字”的意思,相当于中文说的“表情”。1999年前后,日本一个名叫栗田穰崇的年轻人,和许多直男一样,给女友发的短信经常会被误解。比如,“知道了”被解读成“生气了”、“不耐烦了”,随后引发冷战。
于是少年栗田想:“如果能在文字里插入一些表情符号来表达感情,大家应该会需要吧!”
原始的Emoji就这么诞生了。
Emoji是当代年轻人间的一种俗语
1999年的时候,栗田穰崇供职于日本手机公司Docomo。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栗田穰崇设计的约250个表情符号被搭载在Docomo生产的i- mode系统里,初代Emoji开始出现在年轻人你来我往的文字聊天之中。
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离不开Emoji了。2015年,光在Twitter上,Emoji表情“笑哭脸”就被使用了65亿次。全球人民用一年时间,在一个网站、单个Emoji上就花掉了121G流量。这还仅是冰山一角。
最初的Emoji长这样:
数量不多,只有250多个,单色、形状极简。由于当年的手机屏幕所限,第一批Emoji还是像素化的,很有时代感。从250多个到12万8千多个,Emoji的体量现在还在不断扩充,使用它的人群分布于全球各地。
Emoji意义流变,老粉和新粉互不服气
成为全球通用的表情包大腕, Emoji在西方也很受欢迎。但在传播时,Emoji经常会被脑补出更多意义。不同人对Emoji表情的解读,还引起过争议,最后大家互不服气,无法达成共识。
为人所知的例子,比如下面这个表情: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之时,中国的网友们和以前面对大灾大难一样,用“蜡烛”的图标和上面这个Emoji表达祈祷。但有人指出,外国人认为这个Emoji是“击掌”的意思,于是,使用这个表情来祈祷的网友遭到了嘲笑。
随后又有网友指出,两人击掌一般不会拇指朝向同一边,如下图:
所以,这个Emoji表达的就是“祈祷”说这个表情是击掌而不是祈祷的人,被认为是没事找事。
但话说回来,如果两个人硬要别扭地击掌,其实也能说得通:
直到现在,认为这个表情指代双手合十和击掌的两拨人,仍旧没法说服对方,也没办法被对方说服。
再比如:
这个男孩深鞠躬表示尊敬的Emoji,传到西方后,被赋予了“拜托”、“惊醒”,甚至“做伏地挺身”的含义。
这其实是Emoji跨文化层传播的结果。拿男孩深鞠躬的Emoji举例,它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含义,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很难从中读出“鞠躬”的意思。因此,从Emoji得出不同解读的人并非故意扭曲,只是在用自己的文化解读、使用Emoji,仅此而已。
老粉对新含义的蔑视,实际上是oldmoney对圈子新人因优越感而生的蔑视而已,这种蔑视存在于各个生活场景中,不止Emoji圈,各种明星的粉丝圈里也有类似的鄙视链。
这种较劲其实意义不大。Emoji作为一种表情,只要使用的双方心领神会就够了。
新粉老粉都在凭借过硬的的脑补能力,为许多 Emoji开辟新用法。而很多新的含义因为符合某种语境,渐渐地比原有的含义更为通用,其实也挺好。
Emoji是好,但别被他控制了
【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rui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