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绘文字设计
为什么各厂商都选择了这样一个形象来代表机器人?今天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扫地机器人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来源于铁皮玩具(tin toy)的造型未免显得有点过时。铁皮玩具被二战后的日本制造商发扬光大,在大洋对岸的美国曾风靡一时。
▲ 左:日本制造的机器人玩具「厘厘普」(Lilliput,名称源自《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被认为是第一台「现代」机器人玩具。具体面世于战前还是战后,有争议。(collectorsweekly.com)
右:各种铁皮机器人玩具。(tintoyarcade.com)
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弥漫在冷战时期的美国——1957 年升空的史普尼克卫星(Sputnik)拉开了美苏之间长达 20 年的太空竞赛的序幕,机器人也和火箭一起,成为铁皮玩具中的常见造型主题,这类玩具也被称作「太空玩具」。
但机器人这个造型的渊源仍可继续向前追溯——甚至到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在将 robot 一词引入英语 [1]之前。从偃师的歌舞人偶(《列子·汤问》,公元前 4 世纪)到奥兹国的铁皮人(《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00),对于这种有头有脸、能够自动运转的、类人形的人造机械的幻想,可以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找到。
▲ 左:偃师的人偶(图源网络)右:1939 年电影版《绿野仙踪》海报(左二为铁皮人)。
铁皮机器人玩具的风靡,在大家心目中将「机器人」的概念和方头方脑的形象划上了等号。哪怕今天的年轻人已不曾玩过这样的玩具,受到身边信息的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建立这种认识。
同样带有一丝复古气质的还有外星怪兽👾。这一 emoji 的常用形象为紫色的像素画小怪物,来源于 1978 年发行的街机游戏《外星侵略者》(Space Invaders)。[2]由于其八位元的造型,现在也常被用来表达和游戏或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话题。
凡事总有例外,对于🤖️和👾这两个表情,就有一些厂商给出了不太一样、甚至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是这样一来,你是否还能在第一时间读出「这代表机器人」,或者立刻意识到它和电子游戏的相关性?
▲ 两只特立独行的🤖️。(Emojipedia,笔者制图)
▲ 各厂商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阵营:紫色像素、绿色像素、紫色高清、另辟蹊径。(Emojipedia,笔者制图)
既然 Emoji 作为被计算机编码的一种「文字」,那么它长成什么样就是一个「字体设计」的问题了。把🤖️设计成方脑袋还是圆脑袋、👾设计成像素画还是高清图,抑或是把🐕设计成柴犬还是柯基,就如同 g 该是单层还是双层、1 起笔处究竟有没有弯一样,取决于厂商和设计师自己的选择。
▲ 🐈和🐕的设计选择。(Emojipedia,笔者制图)
不过,字母造型尚有「易认性」(legibility)这一评价标准,emoji 也是一样。如何让这些小图标准确快速地传达出它本身的含义,就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rui
来源:爱范儿